“午睡起来发现车停在食堂门口被扣分”“图书馆泡一天,车在宿舍楼下被扣三分”。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有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发帖称,自己收到学校保卫处的短信:自己的电动车因在校内有曲折竞驶、逆向行驶、超速行驶的违规行为,被监控设备记录,学校将依规予以扣分处罚。收到类似短信的学生表示,“学校为了让我们戴头盔真是用尽了力气和手段”。社交平台上,不少学生将其调侃为“当代大学生新型酷刑”。
据报道,这是该校实行的电动自行车累计记分处理制度。该制度以一学期为一个计分周期,一个周期分为10分,下个计分周期清零重新累积。该校保卫处工作人员表示,这项规定其实早已颁布,只是从近日开始,正式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告知学生违规细则。
学校规范电动车乱象、提升学生规则意识,本身无可厚非。据悉,自2024年新学年以来,该校校园内学生电动自行车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校注册电动自行车已超1.4万辆。
庞大的电动自行车保有数量,叠加部分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拒绝佩戴安全头盔、私拉电线充电等乱象,很容易形成风险敞口,安全隐患不容小觑。为此,该校重新修订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关规定,并于去年10月30日起正式施行。
客观而言,该办法在治理思路上也较为人性化,兼顾了规则与人情。比如,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学校对多个学生宿舍、图书馆、办公楼等区域进行改造,新增了约50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并完成了道路标线、交通标志牌等的划线改造。
而对扣分累积10分的学生,学校也采取了“柔性处理”的方式。如通过邀请其参加志愿协管服务、发布校园交通安全知识朋友圈集赞等,提升骑乘者的安全文明出行意识。
只是,从目前不少学生的吐槽和调侃来看,在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站在学生的视角,如果在对新规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就遭遇“罚单”,自然很容易产生不理解、困惑甚至抵触情绪。
因此,要让新规从“纸面”落到“地面”,获得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学校无疑还要进一步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以促进学生真正认同这项工作的开展。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召开交流大会等方式,向师生解释校园的电动车现状和规范管理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逆向行驶、违规充电等行为的潜在危害。
还要看到,一些时候,学生并非有意违规,而是存在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停车标识不够明确、缺少停车位等。因此,对于相关处理是否过于严苛、如何在精准定位车辆和保障个人隐私间做好平衡等问题,学校也有必要通过开放意见箱等途径,拓宽学生的反映和表达渠道,着力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新规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凝聚治理共识。
总之,规定的生命在于执行,只有充分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才能避免让学生产生“天降罚单”的观感,实现对校园电动自行车的有序治理。
撰稿 / 任冠青(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