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5G性价比优于4G,6G不能只为“补足”

内容摘要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指出,1G到4G的发展主要源于对通信需求的满足,目标单一,路径清晰。因此,5G应该更注重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6G的发展必须从现实出发,重视商业模式的可行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指出,1G到4G的发展主要源于对通信需求的满足,目标单一,路径清晰。因此,5G应该更注重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6G的发展必须从现实出发,重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实用性。既要填补技术空白,也要赋能千行百业,还要让每一位普通用户感受到它带来的改变,这才是6G真正的价值所在。

5G能力仍有充分释放的空间

“截至目前,中国的5G基站数已突破425万个,占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的三分之一,5G用户数也已超过全国移动用户总数的一半。”邬贺铨指出,中国在5G建设方面继续保持全球领先,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用户数占比约50%,为后续技术演进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和用户基础。

在全球主要城市的5G下载速率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位列第16位和第11位,速率达到250兆左右,远高于全球平均90兆的水平。尽管部分中东城市因使用毫米波频段在速率上暂时领先,但这也提示中国在频谱使用方面仍有优化空间。

“从理论值来看,5G在带宽、频效、时延等方面均大幅优于4G,但在建设密度、频谱分配、终端适配等多个方面尚需进一步优化。”邬贺铨表示,“这些也正是5G-A持续演进的方向。”

他指出,目前5G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探索已经初具成效,特别是在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场景中逐步落地,为后续6G探索奠定了产业经验和技术路径。尽管当前部分垂直行业的应用仍面临标准碎片化、网络架构适配等挑战,但这正为6G的差异化创新提供了契机。

“5G在频效、能耗、单位成本等方面的表现依然亮眼。”以2024年数据为例,5G每赫兹的频谱效率为4G的1.56倍,每比特能耗仅为4G的1/3,单位数据的传输成本和电费大幅下降。尤其在承载原有4G业务方面,5G已经展现出更优的性价比。

也就是说,5G的长期运营效益依然优于4G。邬贺铨强调,这为6G的经济模型提供了重要借鉴,“只要网络架构和服务模型设计得当,6G完全可以在大众需求和小众创新中形成良性循环。”

6G:不仅是更高性能,更要满足真正的“刚需”

关于6G的构想,邬贺铨认为其目标不仅是对5G的简单增强,而是要面向全新的多维度KPI指标与小众但关键的特殊场景。6G将涵盖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时延、更强的可靠性与确定性,同时在架构层面引入“多切片、多连接、多接口”等设计理念,满足低碳、安全、开放等新时代通信网络的新需求。

而当前许多被视为6G典型场景的应用,其实并非“非6G不可”。例如,泛在连接可借助卫星系统解决,工业低时延场景5G-A已经可以胜任,智能驾驶也更适合“辅助驾驶”定位,不一定需要全局感知支持。面对这些小众需求,6G应展现出“更优解”,但不能寄希望于其构成商业闭环的主要支撑。

6G的真正价值,不应只体现在支持5G难以覆盖的边缘场景,而在于其在大众消费、AI融合以及工业智能等“刚需”领域中展现出的高性价比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未来机器视觉、远程控制、远程检修等工业应用,以及大模型驱动下终端与云协同的AI推理等场景,6G需提供比现有技术更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

在这方面,邬贺铨特别强调:“6G必须证明自己在传统业务上的有效性与经济性,这是它的真正社会价值所在。”

同时,针对6G的网络建设,邬院士提出“灵活组网、因地制宜”的核心思路。即在关键场景部署专频专网,实现定制化服务,而非盲目追求全覆盖。在应用需求不断细分、行业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6G必须在架构层面具备弹性与适配能力。

可以说,6G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跃升,更是一场生态的重构。在推动6G发展的同时,产业应该更多关注网络的开放性、绿色性和安全性,加强与AI、计算、感知、智能终端等领域的融合,推动通信网络真正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