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护航科技赋能 德林海探索出湖泊治理发展新路径

内容摘要江河湖泊的生态保护,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湖泊治理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关键一环,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政策层面,我国陆续出台《“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

江河湖泊的生态保护,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湖泊治理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关键一环,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政策层面,我国陆续出台《“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重点湖泊生态修复。从区域来看,我国重点治理的湖泊包括太湖、滇池和巢湖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通过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数据显示,2024年度太湖湖体总磷浓度降至0.05毫克/升,水质改善取得突破,总体达到Ⅲ类,创30年来最好水平,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蓝藻发生强度持续减轻;滇池水质由2012年的劣Ⅴ类,至2020年转为Ⅳ类,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土著鱼类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今年,巢湖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同比减少21次,呈现出水体越来越清澈、蓝藻越来越少、生态越来越好的状态。

河湖生态保护过程中,蓝藻治理情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多地政策文件要求加强蓝藻治理,加密监测,强化应急,加强预防,加强污染防治。同时,业内也在积极通过技术创新,为湖泊治理提供驱动力。

在无锡太湖畔,一家湖泊生态医院正依靠高科技传感、检测设备系统,对水环境进行科学诊断、及时监测、精准定位,为太湖水治理保驾护航。据了解,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打造全国首家湖泊生态医院,利用加压控藻技术、藻水分离技术和精准清淤技术协同治理,助力为湖泊“辨证施治”。

“我们通过第一代‘藻水分离技术’实现蓝藻高效清除,第二代‘深井原位压控技术’则突破蓝藻暴发防控难题。”德林海董事长、总经理胡明明介绍,该技术通过70米深井构建水下压力场,瞬时抑制蓝藻上浮,防控效率超90%。通过十余年实践,现已构建起“蓝藻水华防控体系”。

近年来,水利部启动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水利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全国智慧水利又好又快发展,驱动和支撑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胡明明看来,实现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向“数智诊断、科学治病”的转变,不仅需要精准溯源,还需要跨越专业技术与工程化应用之间的鸿沟。

据介绍,德林海通过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探索蓝藻治理新路径:“中宇宙”数字孪生诊验系统,通过在水体中进行原位治理诊验,在近乎相同的自然条件下验证“药方”的可行性,解决“实验室技术”与“大规模应用”的转化难题。同时,企业通过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河湖智能体检矩阵”。

“通过河湖长工作站健康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水文、气象及藻类动态,结合AI模型监测蓝藻水华暴发风险和富营养化等水体疾病,能够及时掌握河湖健康情况。”胡明明表示。

业内分析认为,从蓝藻治理到湖泊生态保护,需要通过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创新技术驱动行业升级,加强监测溯源,提高治理效力,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