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韧性的科研体系

内容摘要    ◎张 凤  章 琰    当代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的系统复杂性、学科交叉渗透性以及创新过程不确定性等特点,加之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加剧,科学研究中“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时刻考验着科研体系应对冲击、恢复秩序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

    ◎张 凤  章 琰

    当代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的系统复杂性、学科交叉渗透性以及创新过程不确定性等特点,加之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加剧,科学研究中“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时刻考验着科研体系应对冲击、恢复秩序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迫切需要构建有韧性的科研体系。

    多因素对科研体系造成冲击

    “韧性”最初被用于描述自然界各类主体面对外界冲击时所表现的抗压、恢复和持续发展等能力。有韧性的科研体系是指当科研系统受到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断变化而导致的各种冲击和挑战时,能够保持正常功能,并持续调整优化,最终实现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构建有韧性的科研体系势在必行。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剧增,科研系统面临技术迭代加速、跨学科协作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冲击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挑战。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伦理和规范问题以及科研范式的颠覆性变革,传统科研组织模式面临适应性挑战,这些都可能对科研系统造成冲击。

    构建有韧性的科研体系对我国尤为必要。一方面,全球科技博弈不断加剧,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持续跃升,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多种制裁措施,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开展,体现在国际科研合作受阻、科研设备设施断供、学术交流和联合人才培养受限等方面。另一方面,我国独立自主的科研生态尚未形成,国际学术话语权比较有限,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产出不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有韧性的科研体系,确保极端情况下科研活动的连续性和可控性。

    四方面发力增强科研体系韧性

    构建有韧性的科研体系,主要目标是整个科研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发展和自主可控。基于这一目标,建议从社会生态韧性理论出发,从技术韧性、制度韧性、组织韧性和社会韧性四个方面发力,不断增强科研体系韧性。

    一是不断加强科研体系的技术韧性。加强科研体系技术韧性的关键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背景下,针对关键技术和可能受到封锁的领域,制定技术备份计划,提前布局替代技术和解决方案,确保必要时能够迅速切换,防患于未然。技术备份计划的实施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在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寻求国际技术合作。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国际技术合作网络,通过多元化发展分散技术封锁风险,通过合作对象、合作技术、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减少对特定国家、特定技术、特定方式的依赖,从而进一步加强科研体系的技术韧性。

    二是逐步完善科研体系的制度韧性。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秩序、解决冲突和分配资源等特定功能。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由于环境不断变化或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要求制度也要不断进化和完善,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在科技资源配置、科技创新激励以及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系统完善的制度,但在科技安全管理、受限反制等方面还需逐步完善。建议在已颁布的出口管制法、反外国制裁法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形成可操作指南,建立灵活调整机制,保持制度的弹性。同时要进一步建立科技风险评估和监管体系,制定不同等级的科技风险应急预案等,提前防范和应对科技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

    三是继续提升科研体系的组织韧性。组织是由一个或多个个体组成的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结构化和社会化的实体,组织是制度运作的载体,以明确的结构分工和各类资源的整合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提升科研体系的组织韧性应提升组织的灵活性,使科研体系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策略和转变模式。建议在科研所需的关键元器件和设备采购方面,各类型组织通过买用分离、灵活分配、共享等方式加强合作、共享,并保持合理冗余;建议已受限的科研主体通过分解目标、分级承担、多主体合作的方式强化有组织科研,跨学科合作整合资源,扩大“朋友圈”。此外,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建议加强与中立国、发达国家内部支持合作的机构交流,在优势领域主导成立新的联盟、发起大科学计划、推动我国大科学装置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新建“生态圈”,增强科研体系的组织韧性。

    四是着力强化科研体系的社会韧性。社会韧性是指社会系统在面对内部或外部的压力、冲击、扰动或长期压力时,能够维持其功能、结构、身份和长期愿景的能力。强化科研体系的社会韧性,应重视科研中制度、组织与技术的整体性,通过制度保障、组织协调和技术攻关,形成高效配合与应对的合力。同时,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激发公众支持、参与科研的热情,在加强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跨部门跨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发现、支持、培育民间科研力量,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营造科学技术发展的稳定社会舆论环境和民众基础。

    总之,构建具有韧性的科研体系,是保障国家科技安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通过增强技术韧性、完善制度韧性、提升组织韧性、强化社会韧性,形成全社会协同应对科技挑战的强大合力,构建一个安全稳定、持续发展、自主可控的有韧性的科研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张凤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章琰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