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哪吒2联名卡牌,是如何被算法“制造”出来的?

内容摘要文|陆玖财经 这些内容未经求证便发布的天价卡牌新闻,就像那些根本不会卖出去的二手电商链接一样,除了让媒体获取流量、商家和厂商背上莫须有的骂名,并没有一点其他的“正向”作用。到目前为止,春节档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经突破154亿

文|陆玖财经 

这些内容未经求证便发布的天价卡牌新闻,就像那些根本不会卖出去的二手电商链接一样,除了让媒体获取流量、商家和厂商背上莫须有的骂名,并没有一点其他的“正向”作用。

到目前为止,春节档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经突破154亿,全球影史的排位,也已经到达前五,正在冲击全球第四的路上。

放眼线下线上,哪吒的相关新闻同样俯拾皆是。诸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签名卡牌被炒至近300元,二手平台衍生品隐藏款溢价超10倍,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艺术设定集预售破亿元,湖南某玩具厂日产40万件周边产品仍供不应求”等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哪吒IP衍生的品类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但在哪吒卡牌面前,恐怕都要靠边站——如果不去细究,我们很难想象,一张没有对应的桌游体系,仅仅是IP形象授权的卡牌,就能在二级市场炒出近20万元的天价。

一种极端情况是,当它被做成高糊视频、黄字封面的短视频新闻之后,十几秒的时长,十几万的“天价”,想不去点个免费的小红心,再评论区输出两句,实在是很难。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那么恭喜,算法推荐系统下的“受害者”,又多了一位。

01 被“炮制”的“天价”新闻?

“天价卡牌”的缘起,在于一众媒体报道,一张SP系列的哪吒卡牌,单张价格最高能售卖到18.88万元/张。而在报道发出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冲上了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无论是商家还是发行商,都成了“众矢之的”。

据陆玖商业评论了解,这些“18.88万”们,多数存在于一些二手电商APP上。上新闻的则是那张SP系列的99张中,编号为1的幸运儿。

由于是“孤品”,所以对应的商品链接其实很好找。但发这条新闻的媒体甚至没有点进去看商品详情。

因为只要点进去就会发现,18.88万的标价,只是玩家给自己的卡牌盖的“收藏戳”——“仅展示不出”,意味着它不会进入二级市场的流通体系,自然也不具备对应的参考价值。

另外,二手电商的商品链接,除了政策规定的违禁品,都能上架,且价格可以随意设置。这意味着只要用户开心,上面这张SP敖丙,标价9999万售卖,其实也是可以的。

不过,如果被媒体们发现,则大概率又会变成另外一条“天价卡牌”新闻。自带流量的天价话题,反差极大的实物对比,想不被算法推成“爆款”,实在很难。

这里也有传播平台的分别。如果是纸媒,那么作者至少还是几年经验的从业者,至少还会有一些起码的专业度,如果知道“天价哪吒”本身的不合理,就会去验证,最后修改内容,让溢价变得“稍微合理”。

如果是短视频新闻——没错,就是那种高糊视频配黄字封面的,据陆玖商业评论了解,很多操刀内容的,都是刚毕业或者没毕业的实习生。很多内容甚至不会去找源头求证,因为成本不够。

大多数的操作流程,就是直接简单剪辑后发布,专业程度甚至比不上一些半路出家的博主。

这也意味着,原来还是传统媒体生命线的三审三校机制,失效了。这些内容未经求证便发布的天价卡牌新闻,就像那些根本不会卖出去的二手电商链接一样,除了让媒体获取流量、商家和厂商背上莫须有的骂名,并没有一点其他的“正向”作用。

02 为什么总是卡牌?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现在的“天价哪吒”,一如此前的“天价小马宝莉”、“天价青眼白龙”,类似的天价卡牌新闻,只要被媒体发掘出来,往往自带热搜体质。唯一的区别就是换了一个IP。

至于火上热搜的原因,实际也不难推测。其一,是一张纸片,因为电影IP的爆火和市场调节的“哈耶克之力”,卖出了远超大部分人常识的高价。

但这种高价,往往只是一个噱头,大多数情况仍然是溢价10%~20%的普通款、翻倍的稀有款等等,即便是这种上架的,也只占厂家发行总数的百分之几。

这也意味着,哪怕这种交易真实存在,那么它的市场规模首先不大,流通情况也几乎“有价无市”——譬如此前的“天价青眼白龙”,就是挂在拍卖平台,被好事网友争相竞价的结果。如果正常交易,不会出现这种价格。

其二,则是这类卡牌收藏的二级市场,与二次元的“谷子”类似,未成年人用户相当多。换句话说,关注这类天价商品信息的,远不止市场里的未成年用户,作为“出资方”和“防沉迷第一责任人”的父母,如果真的有小朋友为了收集卡牌花天价购入,这可不像游戏充值,找客服就能轻松退回。

但归根结底,无论是二次元的谷子,还是IP授权卡牌,实际都是具备一定投资和收藏属性的内容IP衍生品,其附加值并不在于本身的材料价格(二次元谷子主要为马口铁徽章和亚克力板材,均价按照稀缺程度,从几十到数百不等)。

只不过,基于前述两个原因,本来圈地自萌的小圈子,却在平台算法下,被施加了本不该有的热度和关注度。

更何况,一旦“破圈”,卡牌收集这类“非主流”小圈子,其话语权就会被迅速夺走,也会因为其不被主流价值观接受的“溢价”和收藏属性,带上永远洗不清的“原罪”。

03 写在最后

在这些未经求证便发布的“天价卡牌”新闻里,不被理解的企业和商家,既要承受舆论场里莫须有的道德审判,又要在现实市场中为生存拼杀。这种荒诞的双线作战,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常态。

诚然,如今的内容平台是流量至上的,它需要足够抓眼球的标题和足够反差的内容,真相的权重也被点击率粗暴稀释。当“三审三校”让位于“三秒完播”,媒体一张嘴,厂商辟谣往往跑断腿,而且相比事件热度,效果大打折扣。

这或许是算法推荐时代最大的“黑色幽默”,当一条条专业度不足的黄色新闻,因为技术的进步被赋予“百万+”、“千万+”的超额流量,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信任”二字,也随之消弭无形。

这里的信任,不止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同样如此。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最重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10万+”、“百万+”,而是企业的产品创新,用户的清醒判断,只有这样,商业规律才会被正确对待,价值观才会更加健康多元。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