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迎霞 通讯员荀晓赟)3月27日,由宁夏大学牵头实施的“农牧交错区家庭牧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持续提升草地生态服务和生产功能,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和生态安全屏障,同时扮演着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双重基地的角色。家庭牧场作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单元,面临“粮草秸畜”矛盾和生态生产失衡等突出问题,表现出“饲草不够、畜禽不优、草地不良、管理不精”的现状。
“我们打算集成家庭牧场尺度粮草畜高效耦合生产技术,构建低碳循环高效家庭牧场经营管理模式,助推农牧交错区家庭牧场转型升级,实现‘草够用、畜够壮、景够美、民够富’的良性循环。”项目负责人、宁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张桂杰表示。
该项目共分为5个课题,包括筛选农牧交错区适宜优质饲草资源,集成研究优势品种肉牛、肉羊经济杂交与快繁技术,集成土壤物化障碍消减、乡土植物匹配补播、生物促芽及刈牧结合群落调控等植被定向修复技术,开展家庭牧场“土—草—畜”生产要素智能监测,集成“土—粮—草—秸—畜—肥”耦合关键技术,构建农牧交错区粮草秸畜优化配置与家庭牧场种养循环低碳经营模式并推广应用。
“这是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典范。”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赵双象介绍,项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康相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陈玉林任跟踪专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姚斌,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韩国栋等人任咨询专家。各课题组成员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据悉,该团队致力于建立12个核心示范基地,累计推广120万亩以上;建立24个农牧交错区示范牧场,累计推广牛羊50万头(只)以上、生猪1000万头、家禽5000万只,将区域饲草饲料产业和家庭牧场生产力提高20%。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