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民宿、建农场;一边搞智慧种养,一边运营网店;忙时下地干活,闲时上网卖货……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田间地头,用新技术、新玩法,让传统农业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在宝鸡市陈仓区的“农业圈”,“90后”的齐叶叶和齐昆名气不小。说起这姐弟俩,村里人总要夸上一句:种地有两把刷子。
3月21日,在慕仪镇齐西村实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800亩麦田里,齐昆驾驶自走式喷雾机进行除草作业。地头,一架装满有机肥的无人机,在齐叶叶的操控下缓缓起飞……
“追完肥,移动喷灌水肥一体机就该上场了。”齐叶叶说,“以前这块地追肥,用人工的方式,得花半个月才能完成,现在用无人机两天就能搞定。”
齐叶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2017年,父亲齐垂的合作社需要人手,在外工作的她背上行李就回来了。没多久,齐昆也回村了。
“以前种地拼体力,现在更多靠脑力。”回村第二年,齐叶叶就尝试用新农具管田。添置无人机、建云气象站、装智慧灌溉系统……“慧”种地、管得细,换来了粮食稳产增产。
齐叶叶算了笔账,合作社连她在内共有5个人,他们凭借新农具不仅管好了自家的地,还托管了周边3万多亩农田,一年光种粮收入就有60多万元。
这两年,合作社用上了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摄像头一开,坐在家里就把地里的风吹草动看得清清楚楚。”手握新农具,齐叶叶干劲更大了。
农场不大,30多亩地里建了20多个大棚,但科技含量一点不少。物联网、喷滴灌设备、虫情自动采集系统……科技让大棚“潮”了起来。
“这几年,大棚收益可观,在这儿干活的村民都挣了不少钱。”3月22日,唐洁说,“最近农场活多,加上刚接手村里产业园区的冷库,我们两口子忙得团团转。”
唐洁原来在城里上班,2019年回家时,看到村里葡萄产业红火,决定留下来。承包地、改设施、建果园、种葡萄……就这样,天喜种植家庭农场成立了。“我们就像轻骑兵,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跑。”唐洁说。
因为缺少实践经验,一开始唐洁遇到不少困难:没有及时通风,使得棚里湿度过大;病虫害预防不及时,导致苗株生病……但撂挑子不是唐洁的风格。
她请来技术专家,天天跟着学、跟着干,得空还四处拜师学艺。几年后,唐洁从“门外汉”成为“土专家”。
蓝田县前卫镇将军村是个网红村。3月24日,春日的阳光照在山路上,看到有人过来,村民李军生热情地当起向导:“去凫咖啡吗?前边拐个弯就到。这是我们村第一家咖啡馆,很多人冲着它来。”
穿过一排农家小院,一座风格典雅的咖啡馆映入眼帘。在咖啡馆的大厅里,20岁的村民郭婉婧在为客人冲制咖啡。“这两款咖啡用的豆子一样,只是豆子的烘焙程度不同。浅烘的有果酸味,深烘的味道苦一些。”郭婉婧向客人介绍。
郭婉婧的家就在将军村。这些年,村里有了产业、变了模样,她不止一次有回村创业的想法。去年开春,这家村咖开业,郭婉婧连忙赶回来应聘,成为村里的咖啡师。
回村当咖啡师,郭婉婧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咖啡制作。拉花、摆盘,了解各种咖啡的特点……在一次次尝试中,她制作咖啡的手法越来越熟练。
喝咖啡知农耕、“乡土风”搭时尚。她的这些“小点子”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村咖体验。有游客感叹:这才是现实版的“归园田居”。
0 条